课程制定的三方面因素是什么

课程制定的三方面因素

一、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作为制定课程的首要因素,它是指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未来人才规格的预设。社会需求是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制约着课程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一般而言,课程满足社会需求的途径有三种:“适应”、“改造”和“超越”。

课程要适应社会需求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使课程“生活化”,即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使课程“现代化”,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程的科技含量。

改造社会是课程满足社会需求的另一种方式。对于那些不能直接满足现实生活需要,但对未来社会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改造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开设选修课程、特长教育课程和发展性课程等。

超越社会需求是课程满足社会需求的第三种方式。超越社会需求并不完全否定或脱离现实生活需要,相反,它常常基于现实生活需要而反思和审视现实,并在反思和审视中实现对现实生活需要的超越。

二、知识体系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人类知识体系中选取并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知识的价值标准决定着课程知识的性质和取向,影响着知识传授的方法和途径。一般而言,课程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文化遗产、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等。不同的知识来源反映着不同的知识价值标准。在课程中,不同的知识价值标准或不同的知识来源对课程内容知识选择的影响往往相互矛盾。如何选择,实际上是理性力量之间博弈的过程。所以,有人提出:“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我们应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处理好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关系。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性则是科学性的指导和灵魂。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把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即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二是处理好知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面对众多的知识资源,如何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把知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起来,即在广泛选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主旋律。

三、学生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是制定课程的又一重要依据。制约课程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制约着课程开设的顺序、时间、分量等;学生的身心发展又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影响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编排方式等。因此,“教育必须根据人的天性和本能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制定课程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课程的难度、课程的分量、课程的编排方式等方面都要适当控制,力戒随意超越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去盲目地追求课程的现代化和高水平化。

展开阅读全文